4月2日,“予所收蓄 永存吾土——张伯驹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在北京故宫武英殿拉开帷幕,展期至5月6日结束。
张伯驹以保护祖国文物不外流为己任,甚至变卖家产,亦不改其志。他曾言:“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此次展览名也源自于张伯驹的民族大义。
△展厅外景
此次展出的古人真迹有唐代李白草书《上阳台帖》卷,宋蔡襄行书自书诗卷,宋吴琚行书杂诗帖卷,宋杨婕妤《百花图》卷,明唐寅《王蜀宫妓图》轴等。大家关注度较高的一部分珍贵文物,如陆机《平复帖》卷、展子虔《游春图》卷、杜牧《张好好诗》卷、范仲淹《道服赞》卷等,尚处于休眠期,为保护文物,本次展览无法展出原作,而以复制品替代。
△张伯驹
张伯驹是我国著名的古书画鉴藏家,也是近代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文化名人之一。他自30岁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购藏了大量珍贵文物,如现存年代最早、有“法帖之祖”美誉的《平复帖》,传世最早的山水画《游春图》,以及唐代诗人杜牧的存世孤品《张好好诗》,宋代书画佳作《道服赞》《诸上座帖》《雪江归棹图》《百花图》,元代钱选、仇远、赵孟頫、王冕,明代沈周、文徵明、唐寅、陈洪绶,清代吴历、蒋廷锡等艺术史上著名书法家、画家和重要流派的作品,被启功先生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
- 《上阳台帖》真迹现身 -
《上阳台帖》卷引首有清高宗弘历楷书题“青莲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一行。内容为自咏四言诗,其用笔纵放自如,快健流畅,于苍劲中见挺秀,意态万千。徐邦达先生认为此帖较为粗率,用笔缺少唐代硬毫笔的特征,认为是宋人伪作。启功先生认为此帖有李白题款,有宋徽宗鉴赏的题跋、题签,并且与李白豪迈之风相符,鉴定为李白真迹。民国时入张伯驹手,新中国建立后献给毛泽东主席,1958年此帖转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宋徽宗、乾隆等人在《上阳台帖》卷后的题跋
- 《宋蔡襄行书自书诗卷》 -
《宋蔡襄行书自书诗卷》局部
此次展出的真迹《宋蔡襄行书自书诗卷》为蔡襄(1012—1067)所书。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善诗文,书法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被推为本朝第一,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此卷因属个人诗稿,无意求工,故笔致飘逸流畅,点画婉转精美,充分展示了蔡襄中年清健圆润的书风与纯熟的功力。此卷原装帧为册,由张伯驹购自朱翼盦,新中国成立后捐献国家。
- 《吴琚行书杂诗帖卷》 -
△宋《吴琚行书杂诗帖卷》
上图的宋《吴琚行书杂诗帖卷》,作者为吴琚,“字画类米芾”。全卷以行、草书杂录前人诗句共10则,书于10纸之上,裱为6段,其中数则有缺佚字句。点划精意且多变化,风格生动自然,极似米芾书体。然圆熟婉转,欹正互补,与米芾紧结险峻之风有所不同。此帖曾为清代张应甲收藏,后归张伯驹。1956年由张伯驹潘素夫妇捐献国家。
- 《百花图》卷 -
△宋·杨婕妤《百花图》卷(局部)
宋杨婕妤的《百花图》卷,此卷为南宋女画家杨婕妤为宋理宗皇后祝寿所绘制的一幅花卉长卷,分别绘寿春花、长春花、荷花、西施莲、兰花、望仙花、蜀葵、黄蜀葵、胡蜀葵、阇提花、玉李花、宫槐、三星在天、旭日初升、莲桃、海水、瑞芝共17段,每段小楷书标示花名并纪年、题诗。书法娟秀平正,绘画用笔工致纤细,敷色浓丽典雅。
此卷被张伯驹先生所珍视,他曾写过一首《瑞鹧鸪》,结句“白头赢得对杨花”,即指此卷。1965年,张伯驹潘素夫妇将此卷捐献给吉林省博物院(当时称吉林省博物馆)。
- 《王蜀宫妓图》轴 -
△明·唐寅《王蜀宫妓图》
明唐寅《王蜀宫妓图》轴,此图原名《孟蜀宫妓图》,俗称《四美图》,由明末汪砢玉《珊瑚網?画录》最早定名,沿用至今。近经专文考证,当改为《王蜀宫妓图》,描绘的是五代前蜀后主王衍的后宫故事。
此图为唐寅人物画中工笔重彩一路画风的代表作品,设色鲜明,既有浓淡、冷暖色彩的强烈对比,又有相近色泽的巧妙过渡和搭配,使整体色调丰富而又和谐,浓艳中兼具清雅。作品画风带有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
- 一生半在春游中 -
张伯驹曾说:“余昔因隋展子虔《游春图》,自号「春游主人」,集词友结「展春词社」。晚岁于役长春,更作《春游琐谈》、《春游词》,乃知余一生半在春游中。”张伯驹此话,极言《游春图》对自己的影响。
△隋·展子虔(传)《游春图》
游春图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画作,历代书画界都将其奉为绝无仅有的极品,有人称它是“国宝中的国宝”。此次《游春图》展出的为复制品。
《游春图》为张伯驹在1945年忍痛将弓弦胡同原购李莲英的一处占地十三亩的房院出售,凑足二百二十两黄金购得。
- 《平复帖》卷 -
△晋·陆机《平复帖》
此卷为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陆机(261—303)写的一封信札,共9行,计84字,是用秃笔写于麻纸上的。因文中有“恐难平复”之语,故名。全帖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它一方面是隶书发展过程中的标本,更是汉字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重要佐证,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张伯驹、潘素夫妇于1956年将此帖捐献国家。
- 杜牧《张好好诗》 -
△唐·杜牧《张好好诗》
同样以复制品出现的还有杜牧《张好好诗》。该卷书用麻纸,制作相当精细。书用硬笔,笔法劲健,颇多叉笔。这些都是唐代书法的用纸、笔法的特点。《宣和书谱》一书评杜牧书法:“气格雄健,与文章相表里”,是说作者诗文、书法有统一的风格。卷前有宋徽宗书签“唐杜牧张好好诗”,并钤有宋徽宗的诸玺印,保存着当时内府装潢式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