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三坊七巷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开幕了一个“极致之美——建盏精品艺术展”,展出了黄美金、陆金喜、吴雪清、张建忠、廖成义、林子照、徐旭菁、蔡龙、余秋华、黄文勇、林杰等十一位老中青三代建窑建盏代表匠人的共计百余件精品建盏。
黄美金 《金油滴束口盏》
陆金喜《油滴曜变》
参加开幕式最棒的就是能有机会能和这些大师们面对面在作品前交流一番,了解了解这些精致闪光的茶盏,是怎么从那个艺术鼎盛的大宋王朝一路走到今天的。
开幕式现场
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院院长余卫平致辞
参展工艺师代表 廖成义发言
建盏简说
在一个时代里,艺术样式的多样正是艺术鼎盛的特征。
曾经有人问吴晓波:
假如有一天,
你忽然有了可以穿越的机会,
你最想回到哪个朝代?
吴晓波说:"如果能穿越,我最想回到宋朝。"
宋徽宗《瑞鹤图》
“跟汉朝比,宋朝无内乱;跟唐朝比,宋朝更繁华舒适;跟明清比,宋朝更开放平和;跟当代比,宋朝没有空调、汽车和青霉素,不过也没有含三聚氰胺的牛奶。与汉唐明清相比,宋代就是一个不太强大但有幸福感的朝代。”
中国古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多始于宋,这和大宋当权者的审美息息相关。宋徽宗创立翰林图画院,将西蜀和南唐的画手集聚宫廷,各方艺术的碰撞和对当权者对艺术的推崇,创造出了一个文艺辉煌的时代,工艺也是如此。
宋徽宗赵佶
建窑虽然不是五大名窑,但因其背后的斗茶之风和茶盏上宛如光华流转间的的色泽,在宋代也是备受垂青,不少文人墨客争宠趋雅。诗人黄庭坚曾作诗“兔褐金丝宝盏,松风蟹眼新汤。”意思说在镶有金丝边的兔毫宝盏里,建瓯小龙风团茶经碾磨后,茶汤会呈现出状如蟹眼般奇观,刚刚沸响的茶雾香味似松涛般地随风飘荡。
当年斗茶是在敞口的大盏中用刷子将茶水打出泡泡,观看茶汤以辨别茶质的优劣,也就是黄庭坚所说的“松风蟹眼新汤”了。
建盏还被称为“厚胎铁足”,因为胎土中富含的铁元素,我们用手指敲击底部会有金属的声音,据说用此茶盏饮茶还可以软化水质。
欣赏建盏没那么难
一窑一世界,一盏一孤品
现在观展的人常常会陷入一个误区,一进门先问:“谁和谁比,谁的建盏比较好?”或者是:“谁的建盏能否胜过谁的?”就如同比武场上两个人对打,非要拼出一个高下胜败不可。
但你如果和每个工艺师交流,就会发现他们对自己的作品从不比较,都充满着热爱和感恩。因为每件作品都是精心烧制,且每个人烧制的风格都不同,用任何一种规范来品评都是不全面的。
参展工艺师吴雪清在现场给观众介绍作品
现在科技的发展让建盏的烧制除了传统柴烧,还有电烧、气烧等等现代手段,但是最后出窑的陈色和品相还是要靠“运气”和“天命”,因为建盏的奇妙之处在于,其釉面杜绝了人为绘制的彩釉,而是纯属在烧成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变幻莫测的奇异斑纹,精品可谓是“可遇不可求”。
参展工艺师余秋华在现场给观众介绍作品
玩盏的人多了,各方工艺师对建盏的研究也在不断加深,创造出了各种各样形制各异的美丽建盏,所以在建盏的欣赏上,亦或是所有其他的艺术品的欣赏上,我们应该摆脱评高下、排座次的积习。换句话说,即便是武术比赛,也不只以输赢论拳种,每一个拳种都显示着独立的风格美感,是不可替代的。
风格当以差异为优。记得哪个音乐人也曾说过,喜欢听流行乐的不一定就不如听古典乐的,但是会品古典乐同时又会品流行乐的是一定是有更高的音乐鉴赏水平的。
欣赏作品亦然,了解它们的制作工艺,懂得品味它们的美,然后在这多样的形制釉色中找到你自己钟爱的那一个,或者那好多个。只有在不同的风格分析中,我们才可以培养起欣赏的本领和审美眼力。假如硬要说雌雄、胜负,欣赏就失去了文雅的趣味。
建盏的美,需要静心的品味,它不施浓墨重彩却得以窑内自然形成的多彩炫斓,而这种炫斓却深深的隐藏在它低调而恬静的外表下,只有聚足与它的缘,方能深知它的美......
这次的展览涵盖了老中青三代代表,又选的都是精品,且各类形制多样,釉色也多样,当是一次不错的欣赏、学习和审美体验。
当得上人称的:“一窑一世界,一盏一孤品”。
展览地点
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
展览时间
8月22日——8月29日
- END -
出品|海峡文艺网
采编 | 草办 黄孟忠